了解机械磨损
定义:什么是机械磨损?
机械磨损 磨损是指固体表面在受力相对运动时,因机械作用而逐渐去除材料的过程。在旋转机械中,磨损会影响轴承、齿轮、密封件、联轴器以及任何滑动或滚动接触的部件。与疲劳或断裂导致的突发性失效不同,磨损是一个渐进的退化过程,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大间隙、降低尺寸精度并改变表面特性。.
了解磨损机制对于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至关重要,因为磨损在所有带有运动部件的机械系统中都不可避免。虽然磨损无法完全消除,但合理的设计、润滑、材料选择和维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磨损率,并最大限度地延长部件寿命。.
主要磨损机制
1. 磨损
工业机械中最常见的磨损机制:
- 双体磨损: 固定在一个表面上的硬质颗粒会刮擦另一个表面(就像砂纸一样)。
- 三体磨损: 表面间的松散颗粒起到研磨介质的作用。
- 外貌: 光滑抛光的表面,带有定向划痕
- 速度: 与颗粒硬度、载荷、滑动距离成正比
- 常见于: 轴承, 齿轮, 暴露于污染中的密封件
2. 粘着磨损(擦伤/磨损)
当润滑油膜破裂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:
- 机制: 金属与金属直接接触会形成微观焊缝。
- 过程: 焊接接头撕裂,导致材料在表面之间转移。
- 外貌: 粗糙、破损的表面;材料涂抹或转移
- 进展: 一旦开始,病情可能迅速恶化(严重时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)。
- 预防: 充足的润滑、极压添加剂、表面处理
3. 侵蚀性磨损
利用流体流动和夹带颗粒去除材料:
- 原因: 高速液体或气体携带磨蚀性颗粒
- 常见于: 泵叶轮、阀座、管道弯头
- 外貌: 表面光滑,沿流动方向有材料损失
- 速度: 与粒子速度、硬度、浓度成正比
4. 腐蚀磨损
化学攻击与机械作用相结合:
- 腐蚀会在表面形成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层。
- 机械作用去除表层,露出新鲜的金属。
- 新暴露的表面仍会发生腐蚀。
- 协同效应:磨损率高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机制。
- 在化学腐蚀性环境中很常见
5. 磨损
发生在看似静止的界面上:
- 机制: 压合表面之间的小振幅振荡运动(微米级)
- 结果: 氧化物碎屑形成、表面点蚀、最终松动
- 外貌: 红棕色(氧化铁)或黑色粉末;表面点蚀
- 常见地点: 压入配合、螺栓连接、热缩配合在振动中
- 预防: 增加干扰,减少振动,表面处理
6. 空蚀
- 气泡破裂产生强烈的局部压力
- 通过反复冲击载荷去除材料
- 常见于泵叶轮和阀门
- 独特的凹坑状外观
影响磨损率的因素
工作条件
- 加载: 负载越高,磨损率越大(通常呈线性关系)。
- 速度 单位时间内滑动距离会影响磨损
- 温度: 高温会加速大多数磨损机制
- 润滑: 充足的润滑能显著减少磨损。
材料特性
- 硬度: 硬度更高的材料更耐磨损。
- 韧性: 耐粘着磨损和冲击
- 兼容性: 不同材料的磨损程度低于相同材料。
- 表面处理: 表面越光滑,磨损速度通常越慢(摩擦力越小)。
环境因素
- 污染程度(灰尘、颗粒物)
- 湿度和腐蚀性物质
- 极端温度
- 存在磨蚀性或腐蚀性工艺材料
磨损检测
振动监测
油分析
- 粒子计数: 颗粒浓度增加表明磨损活跃。
- 光谱分析: 元素组成可以确定磨损来源(例如齿轮中的铁、轴承中的铜等)。
- 铁谱分析: 颗粒形态可区分磨损类型(切削磨损、摩擦磨损、疲劳磨损)
- 趋势: 增长率表明磨损程度。
尺寸测量
- 间隙测量(轴承间隙、齿轮齿隙)
- 轴承轴颈处的轴径测量
- 齿轮齿厚测量
- 与新的尺寸和磨损极限进行比较
温度监测
- 磨损引起的摩擦增加会导致温度升高。
- 轴承或齿轮温度趋势
- 突然的变化表明磨损程度开始加剧。
预防和控制
润滑
- 最有效的防磨损方法
- 用润滑膜分隔表面
- 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正确的粘度。
- 保持清洁
- 定期更换润滑油
污染控制
- 有效密封,防止磨蚀性颗粒进入。
- 循环润滑系统中的过滤
- 清洁的装配和维护规范
- 环境保护(外壳、盖板)
材料选择
- 在高磨损应用中使用耐磨材料
- 表面处理(硬化、涂层、氮化)
- 材料兼容性(避免滑动接触中使用相同材料)
- 易于更换的牺牲磨损面
设计优化
- 通过足够的面积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接触压力
- 减少滑动(尽可能使用滚动接触)
- 优化表面光洁度
- 为磨损表面提供充足的润滑。
机械磨损在所有带有运动部件的机械设备中都不可避免,但可以通过适当的润滑、污染控制、合适的材料和良好的设计来控制磨损速度。通过振动分析、油液分析和尺寸测量来监测磨损进程,可以制定预测性维护策略,在部件失效前更换磨损部件,从而优化设备可靠性并降低维护成本。.
类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