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解BPFI——传球频率内部竞争
定义:什么是BPFI?
BPFI (传球频率,内场跑动)是四个基本要素之一 轴承故障频率 这表示滚动体轴承内圈上滚动体经过缺陷的速率。当旋转的内圈上存在剥落、裂纹或凹坑时,静止的滚动体在旋转经过缺陷时会反复撞击缺陷,产生周期性冲击,从而产生 振动 以 BPFI 频率。.
BPFI 的特点是发生频率高于 BPFO (外圈频率)并且几乎总是表现出明显的±1× 边带 由于缺陷在轴承载荷区内外旋转时会产生振幅调制,这些边带是区分内圈缺陷与其他轴承问题的关键诊断标志。.
数学计算
公式
BPFI是根据轴承几何形状和轴转速计算得出的:
- BPFI = (N × n / 2) × [1 – (Bd/Pd) × cos β]
变量
- 否 轴承中滚动体的数量
- n = 轴旋转频率(赫兹)或转速(转/60)
- 屋宇署 = 球或滚子的直径
- 钯 = 节圆直径(通过滚动体中心的圆的直径)
- β = 接触角
为什么BPFI优于BPFO
对于同一轴承,BPFI 始终高于 BPFO,原因如下:
- 内圈随轴旋转,滚动体以保持架速度(~0.4倍)绕轴旋转。
- 内圈与滚动体之间的相对速度较高
- 公式表明 BPFI = (N × n / 2) × [1 – Bd/Pd] 而 BPFO = (N × n / 2) × [1 + Bd/Pd]
- BPFI 中的负号会使其增大(从 1 中减去一个分数)。
- 典型比例:BPFI/BPFO ≈ 1.6-1.8
典型值
- 对于普通轴承:BPFI 通常为轴转速的 5-7 倍
- 例如:10 个滚珠轴承,转速为 1800 RPM (30 Hz) → BPFI ≈ 173 Hz (5.8 倍轴转速)
物理机制和载荷区调制
旋转缺陷
种族内部缺陷会造成一种特殊情况:
- 缺陷位于旋转内圈上。
- 随着内圈旋转,缺陷会沿着轴承圆周移动。
- 每个滚动体在经过时都会撞击缺陷(BPFI频率)
- 但影响程度取决于缺陷相对于载荷区域的位置。
载荷区效应
轴承的载荷区会产生振幅调制:
- 负载区缺陷: 接触力大,滚动体撞击时冲击力强
- 载荷区对面缺陷: 接触力低或为零,冲击力弱或无冲击力
- 调制频率: 缺陷每轴旋转一周(1倍频率)通过负载区一次
- 结果: BPFI振幅调制倍率为1倍轴转速
边带生成
幅度调制会产生数学边带:
- 载波频率: BPFI
- 调制频率: 1倍轴速
- 侧边栏: BPFI±1×、BPFI±2×、BPFI±3×
- 图案: BPFI 周围以 1× 间隔排列的对称边带
- 诊断价值: 这种侧带模式几乎是内种族缺陷的特征性表现。
振动特征
典型光谱外观
- 中央峰: 在 BPFI 频率下
- 侧带家族: BPFI ± n×(1×)处出现多个峰,其中n = 1, 2, 3, …
- 和声家族: 2×BPFI、3×BPFI 的附加边带族,各自具有 ±1× 边带
- 视觉模式: 看起来像“栅栏”或梳状图案
包络频谱特征
- BPFI峰值主导包络频谱
- 侧带极其清晰且具有诊断意义
- 在标准FFT显示峰值前数月即可进行早期检测。
- 随着缺陷增大,振幅呈指数级增长。
检测与诊断
识别步骤
- 计算 BPFI: 根据轴承型号或几何形状
- 搜索范围: 寻找计算频率处的峰值(±5% 容差)
- 验证边带: 确认是否存在±1×边带(关键诊断特征)
- 检查谐波: 寻找带有各自侧边栏的 2×BPFI、3×BPFI
- 评估振幅: 与基线或严重程度指南进行比较
- 确认诊断: BPFI + 侧带 = 内圈缺陷已确认
鉴别诊断
| 特征 | BPFI(内在种族) | BPFO(外圈) |
|---|---|---|
| 频率 | 更高(5-7倍轴转速) | 降低(3-5倍轴速) |
| 边带 | 几乎总是存在(±1×) | 可能存在,也可能不存在 |
| 侧带图案 | 非常规则、清晰的间距 | 如果存在,则不太规律。 |
| 发生 | 不太常见(约 25% 次故障) | 最常见的故障(约 40% 次故障) |
进展和严重程度
缺陷发展阶段
- 引发: 微小的裂纹或凹坑形成,目前尚无法检测。
- 初始: 包络光谱中出现较小的BPFI峰(0.1-0.5克)
- 早期的: 清晰的BPFI峰,带有1-2个谐波和边带(0.5-2克)
- 缓和: 多重谐波、明显的边带、肉眼可见剥落(2-10克)
- 先进的: 振幅极高,谐波众多,噪声基底较高(>10 g)
- 严重的: 宽带噪声占据主导地位,导致系统接近失效,灾难性故障迫在眉睫。
剩余寿命估算
- 初期至早期: 通常剩余 6-18 个月
- 早期至中期: 剩余3-6个月
- 中级至高级: 剩余1-3个月
- 进展至重度: 剩余天数至数周
- 变量: 实际时间取决于负载、速度、运行条件和轴承尺寸。
种族内部缺陷的原因
- 疲劳: 重复载荷引起的高周疲劳
- 安装不正确: 安装过程中造成的损坏(用锤子敲击内圈)
- 轴损坏: 轴表面粗糙或损坏导致微动磨损
- 紧密过盈配合: 压入配合过程中用力过猛
- 错位: 非均匀载荷加速疲劳
- 污染: 导致压痕损伤的颗粒
- 润滑失效: 润滑不足导致表面损伤
纠正措施
立即响应(一旦发现)
- 随着病情加重,增加监测频率(每月一次→每周一次→每天一次)
- 安排在下次方便的停机期间更换轴承
- 趋势幅度用于预测剩余使用寿命
- 避免以可能加速故障的临界速度运行
更换计划
- 订购替换轴承(请确认型号是否正确)
- 制定轴检查计划(内圈缺陷会损坏轴)
- 查明根本原因以防止再次发生
- 如果轴承过早失效,请考虑改进轴承规格。
通过振动分析进行轴承故障检测是轴承状态监测的基石。特征性的高频峰值及其1倍边带能够明确指示内圈缺陷,从而实现及时的维护措施,防止轴承发生灾难性故障以及由此对轴和轴承座造成的二次损坏。.